從生理學角度看,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各方面快速發育,即將具有生育能力的時期;心理學角度看青少年心智達到一定的成熟狀態,具有抽象與邏輯思考的能力,且情緒較穩定者;社會學角度即表明青少年開始于性成熟,結束于獨立應付社會問題;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年發展的過渡時期,由兒童“心理墻”向成年“心理墻”的過渡,是一種質的過渡,包括身體、生理、社會心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過渡。
這段時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滿了矛盾動蕩性。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:“暴躁、易發脾氣、易于為沖動所驅使而失去控制。”又如霍爾所形容的:“人生中‘疾風怒濤’的時期,身體蘊藏極大能量、情緒不穩定、易激動、煩躁不安,對外界及自身易產生懷疑、不信任感。”
青少年的特點主要表現為: 特點一:自我意識迅猛發展.自我意識—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。獨立感、自由感、自信心、自尊心;特點二:認知旺盛。有直觀的形象思維,觀察力概括力、想象力、記憶力不斷增強,具有記憶好、求知欲強,思維敏銳,接受新事物快,富于想象;特點三:情感豐富且不穩定。青春期的發育不成熟,高級神經活動興奮和抑郁過程的強弱與不平衡。往往表現為青年人易動感情、情感比較強烈,遇事容易激動,同時存在多種情緒狀態;特點四:性機能開始成熟;青春期生理、心理迅速發育,開始出現朦朧的性欲望及與此相聯系的一系列內心體驗。出現對異性向往同時又表現對異性交往既敏感,又驚懼、既好奇,又羞怯,心理發育與生理發育不同步的心理特征。同時,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心理反抗期。反抗期的主要表現:社會地位欲求不滿;觀念上的“碰撞”;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;青春期煩躁。反抗的主要指向——父母。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——生理方面:身體成長、生理成熟,使少年兒童產生“成人感”心理方面:自我意識飛速發展,使青少年進入“心理斷乳期”。社會因素方面:對獨立自主人格的追求。
學校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第二個環境。學校知識的傳授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的發展,正確的學校教育不僅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起到甘露滋潤的作用,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社會的穩定。教師必須深刻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,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,做出正確的引導,加強溝通教育。全員育人導師制小組活動就是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為基礎,加強生生之間、師生之間的溝通,溝通的目的是有意識地培養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能力,為他們日后走上獨立生活時能盡快適應環境、避免滋生孤獨感打下基礎。同時了解青少年的內心想法,從而能更好的引導青少年向真、善、美的方向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