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9月2日,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日本東京灣“密蘇里”號軍艦上舉行。 新華社發
“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”,歷史之于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十分重要,尊重歷史的事實性,喚起民族記憶更為重要。近日,教育部下發2017年1號函件《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“十四年抗戰”概念的函》。1月10日,教育部基礎二司證實該通知確實由他們所發。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。
為落實中央關于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,加強愛國主義教育,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,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,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。
要求一:
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,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,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,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、準確體現。
要求二:
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、所有相關學科、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,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,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,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、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。
要求三:
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。
延伸閱讀
“八年抗戰”是哪八年?“八年抗戰”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“七七事變”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,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。
“十四年抗戰”是哪十四年?“十四年抗戰”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“九一八事變”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,則為14年。在1931年9月18日夜,日本關東軍安排鐵道“守備隊”,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,挑起“九一八事變”。
“十四年抗戰”概念由來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岳思平曾刊文表示: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,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,是科學的,這一看法基本上成為主流認識。人們習慣稱作的“八年抗戰”,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。如歌曲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》中的歌詞——“他堅持抗戰八年多”,就是如此。中國抗戰史專家王錦思也認為,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,符合國際認知。據他介紹,作為侵略國,日本在描述侵華戰爭時,就是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時間起點的。在他看來,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,每年9月18日,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。